文 | 本刊記者 韋敏
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如何在企業落地并為企業創造效益?“我們開展科技服務的核心,就是把‘藥店式’服務改為‘醫院式’服務……”北京中科老專家技術中心執行主任魏立新于近日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如是說。隨著采訪的進行,記者對科技成果如何轉化為生產力的認識愈加立體化。

把“藥店式”服務變成“醫院式”服務
記者:北京中科老專家技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為企業提供科技成果轉化的綜合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30多年來一直活躍在科技服務一線。你們是如何發揮平臺作用的?
魏立新:在我國,一般的企業研發力量比較弱,不論是人才還是裝備方面,他們的創新資源是比較缺乏的,而這些創新資源多數都集中在大院大所。所以,需要有一個創新的服務平臺,將這些院所與企業鏈接起來,為企業提供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我國做科技成果轉化的專業性服務機構很多,但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科技成果轉化有多種形式,比如,科研院所研究出了一個成果,然后有關方面配套資金扶持將其成果產業化;還有的地方政府建產業基地招才引智,給予科學家一些優惠政策以吸引人才或項目;等等。這些都不失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方法。除此以外,是不是還有一些方法可以借鑒?我們采用“醫院式”服務的方法為企業創造項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我們中心是以中國科學院內外離退休專家為主體成立的事業單位,其定位是人才與技術的輸出平臺,宗旨是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面向市場,面向科學家來做工作。中心的主要工作有四大類:一是科技服務,包括面向企業開展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工作等。二是咨詢服務,如項目設計、項目論證、產業設計、產業規劃等。三是素質服務,如科普教育、高峰論壇、企業培訓等。四是市場服務,即將高科技產品推向市場的綜合服務。
記者:平臺的重點工作是什么?采取哪些服務方式?
魏立新:重點工作是把科學技術轉化成生產力,其主要抓手是項目設計,而項目設計的模式就是為服務對象提供“醫院式”服務。
比如,有的企業家有錢有地,想上科技項目,他們一般會去科研院所找項目,科研院所幾乎都有項目匯編,里面匯集了很多科技成果,可由企業自由選擇,企業可能選上了,也可能沒選上,這里面也可能有適合企業的項目,但企業并沒有搞明白。企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一大堆項目匯編中找項目。我們把這種服務叫作“藥店式”服務。在藥店,顧客要什么藥,藥店就配什么藥,至于這個藥適不適合顧客,藥店并不關注。
我們采用的則是另一種服務方式,就是企業有技術或者有項目的需求,可直接找我們,我們則根據企業的情況組織專家團隊到企業做診斷,然后根據企業的自然資源、產業資源、企業資源、市場資源等狀況,給企業量體裁衣,創造出一個項目,相對來說企業的風險會小一些。
我們把這種服務叫作“醫院式”服務。當然醫院也有很多藥,但醫院是先給病人診斷再開藥。相對來說,企業比較容易接受“醫院式”服務。在我看來,項目是可以獲取經濟價值的綜合體。當然項目的定義有很多,我這個定義不一定正確,但我說的項目是企業家需要的項目,它包括了技術、設備、廠房、人員、原料、工藝路線、項目產品、產品營銷等,它是一個完整的綜合體。
當然有的項目元素少一點,有的項目元素多一點。比如,茄子、土豆和青椒是科學家們的科技成果,我們把這三樣原材料“炒”成一個“地三鮮”,成為一個經過集成創新的項目,這個“炒”的過程就是集成創新,使科技成果變成了科技項目,產生了經濟效益。這就是我們的主要工作。
在“四項原則”基礎上做集成創新
記者:你們做項目服務的原則是什么,比如是否考慮了技術落地后產品的銷售問題?
魏立新:我們做項目一般遵循四項原則。一是特色原則,即項目要具有差異化特征。二是市場容量原則,就是考慮通過這個項目做出來的產品有多大的市場容量,有沒有產業化的必要。三是競爭力原則,就是用科學技術為項目打造出一個核心競爭力,來支撐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四是可操作原則,項目最關鍵的是能夠落地,能夠實施。在這四個原則的基礎上進行集成創新,才能打造出企業真正想要的科技項目。
所以,我們這個平臺不是一個單純的中介,而是一個完整的集成創新項目體系,如果能夠把這個體系設計好,就可使項目成功概率最大化、失敗概率最小化。我們開展科技服務的核心,就是把“藥店式”服務改為“醫院式”服務,它是根據專家對企業的診斷設計項目的,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是個性化的。比如同樣是病人拉肚子,我給張三開的可能是抗炎藥,給李四開的可能是治療虛脫的藥。
做新型“店小二”促進地方“雙招雙引”
記者:您提到了產業設計, 在這方面,平臺如何為地方政府服務?
魏立新:我們給地方政府做產業布局設計時,重點考慮當地產業鏈的問題。首先,要對產業鏈相關產業進行梳理,找出當地產業鏈的強項、弱項和缺項。其次,為其弱項和缺項進行相應的項目設計。最后,服務地方政府“以項目促招商”。
今天有一個地方政府官員跟我說要搞招商,我就問你們招商有什么優勢?他說我們給企業提供“店小二”式的服務。對于招商方來說,僅僅做“店小二”可能還不夠。地方特別是縣一級政府要搞好招商,一定要考慮自己的綜合資源稟賦。比如在地方產業鏈里應該有哪些企業,這些企業應該有多大的規模,缺少哪些企業、哪些項目、哪些技術,他們之間應如何互相匹配等,這些都需要事先設計好。然后,以設計好的項目去招商時,就有了合適的目標,就能把相關的企業給招過來。之后,招商方不僅提供“店小二”式的服務,還能把各類資源匹配好,形成一個合理、健康、可持續的產業布局,而產業布局上的軟硬件結合到位,就會形成一個創新的產業生態,這樣才會使被招商的企業更快、更有效地獲得利益。根據產業設計及項目設計,企業或地方還缺什么要盡量給它補上來,缺人才補人才,缺技術補技術,缺裝備補裝備,缺項目補項目。不管是整個產業鏈,還是產業鏈條中的某個環節,我們都會通過高質量的集成創新服務,給企業、給地方政府拿出真正好的服務成果。
項目成功靠的是各類人才形成的團隊
記者:一個項目涉及的專利技術多嗎?另外,對專利擁有者如何進行利益分配?
魏立新:實際上,有些項目可能一個專利也沒有采用,有些項目可能要采用數個專利,但項目設計絕不是以專利定項目,因為項目是技術的綜合應用,是一種綜合創新集成。一個人承擔不了項目的所有技術,項目成功靠的是整個團隊,團隊成員是來自各個專業的技術專家。比如,我們這個沙發集成了油漆、皮革、木材烘干的技術,這些都是跨行業的技術,不是一個專家能做的。一個項目需要N個專家,甚至N個團隊才能做成。所以,當一個項目做成后,如果單純說專利擁有者應該在這個項目中分配多少收益,我個人覺得這是沒辦法操作的事情,當然對專利擁有者的貢獻要考慮,但專利在項目中的貢獻度很難量化。
一般我們設計1個項目至少有40名各個專業的科學家參加,而且除科學家外,還會根據需要請其他方面的專家參與項目設計,后者有時甚至占一半人數。技術問題當然由科學家負責,項目設計涉及設備設施和生產時,還需要工程專家、生產專家、設備設施管理者參與。
比如,我們設計了一個氨基酸螯合鈣產業化項目,在設計過程中,我們組織的專家團隊,就包括了納米材料方面的專家、生物技術方面的專家,以及粒子對撞、噴粉干燥、生產控制等工程化方面的專家。他們為該項目提供了科學、技術、工程、生產、產品標準等全方位的綜合支撐,使項目順利落地實施。

《企業家》雜志2022年第3期總第9期
|